在《诉讼》中,卡夫卡个人的梦境也是现代社会的噩梦(一)
日期:2022-04-27  作者:[db:作者]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248


卡夫卡的《诉讼》是个庞然怪物。里面没任何东西是“正常”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简单的,无论你是研究它的诞生史,它的原稿,还是分析其形式、题材、内容,或者着力于阐释这部作品本身,探究的结果都一样。无论朝哪里看,都是幽暗一团。

这一点,布罗德最先感觉到了,因为卡夫卡经常会给他读上几页。最终,布罗德把手稿拿回家去了,他可不想让卡夫卡把书稿销毁掉。他深信《诉讼》是部重要作品,足以让好友成为超新星,光耀文坛。可他最终拿到手的却是松散的一百六十一张活页,大部分正反两面都写了字,从几个本子上扯下来的。卡夫卡给这堆稿纸草草归了类,给每一“捆”(可以理解为一个章节)加了一页封面,上面写有临时性的标题。但是有几“捆”里面仅存一页,而另几“捆”则让人怀疑包含了不止一个章节的内容。其中哪些章节已经写完,卡夫卡在生前从未透露,也从未给这些章节编过号。所以摆在布罗德面前的仿佛一个大杂烩,里面有已经完成的章节,快要写好的,才写一半的,以及刚刚才写了个开头的章节。而且如果要做成书,布罗德还得自己给这些章节排序。当然,他还有大把时间、大把机会直接询问作者本人。只是对此他很谨慎,不轻易开口。布罗德很高兴把这个珍宝锁在自己抽屉里保护起来。他以一贯的方式

给卡夫卡施压,比如公开谈到卡夫卡“完成了”一部长篇,有一回甚至威胁说,他要独自将《诉讼》“缝合成衣”。倘若卡夫卡曾经疑心布罗德说的可能并非玩笑,那么肯定会找布罗德要回《诉讼》书稿。

布罗德是老道的文学评论家,但并非以研究文本见长的文献学家,他不具备这方面的技巧,也没有这类专家应有的顾虑。他把卡夫卡以速记体写下的段落整个划掉,然后在同一页上整整齐齐誊写了一遍。他觉得这么做并无不妥,他竭力要让那些为卡夫卡的文学天才所倾倒的读者读到完整的作品,用尽一切办法掩盖作品支离破碎的原形。他给小说添了标点符号,统一了人名,为了让没写完的一章显得完整,甚至调整了句子顺序。过于零碎的段落,他干脆拿掉,或者像在后来的版本中出现的那样,将其归入“附录”,其余则凭个人感觉来整理。就像“启示录”一样,这部令数代文本鉴赏家驻足评赏的文本最终以这样世俗的方式诞生了。

如今,普罗大众也能借助复印本一睹珍贵原稿的真容。有鉴于原稿极难下手,我们应当承认布罗德的整理工作已做得相当不错了。他的打算是,在卡夫卡离开人世后便立即发表这部大作,越快越好。短短九个月,他便达成所愿。至于原作者究竟怎样排列这“一砖一瓦”,又是怎样将其堆砌成屋的,布罗德也不得而知。而文献学发展至今尚无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我们只能寄望于卡夫卡自己写的目录了,或许哪一天就在布拉格某个尘封已久的阁楼里突然被人发现……

本文节选自《卡夫卡传:关键岁月》([德]莱纳·施塔赫 著,黄雪媛 程卫平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海贝贝特,2022年0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