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经写过一份个人简历,是这么说的: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指用天干地支计算时间的一种算法,百家则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也就是说,李白小朋友的启蒙教材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初级代数和先秦诸子散文,这个虽然有点非主流,倒也说不上多奇葩,但之后李白的画风就有点奔放到狂野了。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今天十五岁的学生在忙着中考,而当年十五岁的李白也很忙,忙着看课外闲书,忙着学习剑术,忙着隐居,忙着修仙,忙着旅游,忙着追星,忙着不务正业……
一言以蔽之,除了正事啥事都干。
为什么李白小朋友这么特立独行呢?很简单,科举这条路对他来说根本就走不通。
是的,李白不能参加科举。因为他是个户籍不明、身份成谜、家庭关系含混不清的“黑户”,既不具备科举的报名资格,也不符合考试的审核流程。
唐代科举考试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一个阶层跃升的渠道,但这个赛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跑的,至少有两种人是明确被禁止报名的,一个是“刑家之子”,一个是“工贾异类”。
简单来说就是罪犯以及某些受歧视职业的后代都不能报考公务员。
罪犯的后代不能报考,这个很好理解,属于一人犯法,全家倒霉。就像今天谁犯法留下了案底,也会影响子女的前途一样。
当时受歧视的职业主要指“商人”和“吏员”。
古代商人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体系中排名垫底,一方面是以读书人为主的官僚阶层觉得浑身铜臭的商人不配成为“士大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的出现。所以在古代一般都限制从政者参与商业活动,也不允许商人通过科举打入公务员队伍。
“吏员”指朝廷里的事业编临时工,在当时也受到身份歧视,不但自己不能参加科举,就连后世三代子孙都不能走科举之路。
而李白的身世和这几条全沾边。
按照李白自己的说法,他的先祖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属于陇西李氏。后来到了十六国时代,陇西李氏又出了一位牛人,就是西凉的开国国君,武昭王李暠。
巧合的是,李暠也是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李暠的七代孙,而李白则自称是李暠的九世孙,相当于李白和李唐皇室都是亲戚。
不过虽然都是亲戚,后来的境遇可不一样。在隋末的天下大乱中,李渊这一支乘势崛起,建立了李唐王朝;而李白的祖上则犯事了,以至于“一房被窜”,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域碎叶。
这种直接把一家子男女老少全都打包赶走的罪名,可不是个小罪过,基本得是“谋反”“谋大逆”这种级别的大罪。犯了这种大罪的人,家里的亲戚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按“反逆缘坐罪”处理,会被流放到边疆地区,未经允许不能返回。
惨遭流放、背井离乡的李白先祖只能在丝绸之路沿线辗转求生,甚至被迫改名换姓,连“李”这个姓都不用了。碎叶一带不具备发展农业的条件,想要养活家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李白他们家就是经商的,甚至在哪里有开过分店,哪里有经销部都推测出来了。
好家伙,一次性就凑齐了“刑家之子”和“工贾异类”这两个负面标签,铁定是要影响后人科举的。
多年之后,大唐的政局风云突变。曾经代唐称帝的女皇武则天退出了历史舞台,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在这新旧政权交替的特殊时期,由于局势不稳,各地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和限制也出现了暂时的松动。李白的父亲趁机带着家人跨越万里,从西域回到了中原。不过他们没有回到祖籍所在地陇西成纪,而是转头南下进入了四川,定居在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回到四川后,李白的父亲才抛弃了原来的姓名,恢复了“李”这个姓氏,并给自己取名叫“客”,大概是为了贴合自己“异乡客”的身份。而李白母亲怀李白的时候,梦见金星钻进了自己的肚子里,所以才给孩子起名叫“白”,字太白,就是太白金星的那个太白。
此时距离隋末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就算李白他们家祖上犯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也在无数轮的赦免中慢慢淡化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白已经不算是罪犯的后代。而且李白本人又不经商,他求学访友,炼丹修道,怎么看都是个文化人,似乎他报名科举的障碍已经不存在了啊。
可惜,李白还是不能考科举。
因为旧的罪名没了,新的罪名却又出现了——李白的父亲李客未经允许私自返回中原,这个在当时也是犯罪。
按照唐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地方政府每隔三年就得搞一次人口普查和户口整理,以确定所在地的人口居住情况。这关系到朝廷的税收,半点都马虎不得。李白祖上离开陇西那么多年,原有的户口早就注销,碎叶就成了他们家的新户口所在地,这个是不能随便更改的。如果擅自逃离户籍所在地,就会被当成“逃亡者”或“逃户”,要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李客是“潜还”“逃归”中原的,很明显是在没有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偷跑回来的。所以他不敢回到祖籍所在地陇西,只能南下四川绵州。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四川相对封闭偏僻,躲在这里不容易引起朝廷注意。另外,李氏的重要先祖之一,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被追封为唐太祖的李虎就埋在这里。此地有很多李氏族人居住,李客带着家人来投奔这些亲戚也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虽然血缘离得有点远,但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大家好歹都是一个祖先的子孙,互相帮扶一下也是正常的。
李客到了四川后,各种低调做人,隐藏得非常好,没有引起不必要的法律麻烦。但他违规返回这件事始终是个隐患,成了李白从政道路上躲不掉的一个定时炸弹。
还有史料记载,李白在离开四川前,似乎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吏员”,这段临时工经历也可能影响李白的考试报名。
李白的“历史遗留问题”,虽然并不会影响他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但却在底层逻辑上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
比如,李白曾两次入赘宰相之家,虽然当赘婿在当时是件非常不光彩的事,但对于李白来说这却是快速提升自己社会阶层的好方法。唐代讲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就是禁止不同阶层的人之间通婚。李白当了宰相家的赘婿,变相证明他已经打入了上流社会的外围圈子。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李白能入赘宰相之家,那报名科举应该也不是啥难事吧?或者找找人,办个假证、撒个谎什么的,古代又没有今天的大数据联网功能,我就睁眼说瞎话,只要能报名成功就行呗。
如果你这样想,只能说你既低估了李白的人品,也小瞧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严谨性。
骄傲如李白,怎么可能通过伪造身份的方式来换取仕途?更何况古代人也不是傻子,对这种违规违纪行为查得非常严。
比如在报名的时候,要查验考生的户籍。如果是客居他乡的人,也要有户口原籍所在地的证明文件。这个可能类似于今天防止“高考移民”的意思,因为各地的教育水平不一样,录取名额不一样,竞争压力就有大有小。为了防止有人故意跑到录取率高的地方挤占正常考生的名额,所以才要强调原籍所在地。
考生申报的个人信息,还要经过各级政府层层核实,一旦发现户籍信息有问题,即便是考上了也会有成绩作废的风险。
即便能在报名环节侥幸蒙混过关,李白还缺一样重要的证明文件,那就是“家状”,也称“谱牒”。类似于个人档案中的家庭成员调查表,需要把考生家祖孙三代、家庭成分、个人情况之类的信息都交代清楚。有点像学生时代入团入党,或者参加工作入职前的背景调查。
这个文件非常重要,不但填写的信息要准确无误,就连范文格式也有严格要求,一旦填错了就会被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而李白则完全拿不出户口原籍文件,因为他就没有正经户口,只有四川绵州的暂住证。他也不敢拿什么“谱牒”,因为他们家祖上是被流放碎叶的罪犯,他亲爹是潜逃回国的嫌疑人,他要是有啥说啥那就相当于实名举报自己亲爹。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负责高考报名信息登记的工作人员,面对的是一个需要核实身份信息的考生。你跟他要身份证户口本他没有,唯一能证明身份的只有所住小区的门禁卡;你问他家庭情况,他说自己的爸爸现在的名字是假的,真名字不能告诉你;你又问他祖上是谁,他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只要是脑回路正常的人,都会觉得面前这货肯定有问题。还报名呢,不报警就不错了。
而且李白的家世之谜,似乎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复杂。
比如,他们家如果是在隋末犯罪被流放的,那在唐朝建立的时候,这个罪名不应该就此翻篇儿吗?
李白总强调自己是飞将军李广之后,却对隋末以来的先祖闭口不谈,你问他要身份证明、户籍原件,他就说时间太长,弄丢了找不到了。李白活着的时候自称“布衣”“逸人”或“山人”,也就是普通人的意思,却在临死前透露自己和皇帝有亲戚关系。
李白一生都在拜码头,求推荐,如果他真和当今皇帝沾亲带故,这么好的身份标签他为啥不用?你倒是学学刘备刘皇叔啊。唐玄宗在位时曾发布诏书,专门补录了一批遗漏的皇室宗亲,李白为啥不趁机恢复自己皇室血脉的身份?
这实在是反常,非常反常。
李白说得不清不楚,逼得后人只能拼命脑补。
一般认为,李白先祖犯罪的时间并不是“隋末”,而是“唐初”。在唐朝建立后还得在碎叶蹲着,是因为整他们的不是已经灭亡的隋朝,而是刚刚建立的唐朝。
至于李白先祖具体犯了什么罪,大家也是各开脑洞。有人说李白的祖先是曾和李渊争夺天下的凉王李轨,有人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唐太宗干掉的太子李建成,还有人说是曾起兵反对过武则天的某个李唐王爷,等等。
虽然具体人选有不同,但大家都认同一点,那就是李白的先祖一定是把唐朝皇帝得罪惨了,所以哪怕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身份之谜还是不能曝光,是字面意义上的“见光死”。
这样的隐秘家世决定了李白只能当一个身份信息缺失的“黑户”,唐代的科举考试覆盖面再广,选择自主性再大,录取率再高,对他来说都是“死路一条”。
所以李白才会在《行路难·其二》中慨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翻译过来就是,别人都有路走,只有我无路可走。
其实不只是李白,就连李白的子孙后代也没有参加科举的记载,可见这个身份问题带来的影响有多巨大。
李白从一开始就知道,想要入仕为官,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流量巨星路线,由皇帝亲自给自己安排工作,这样就不需要查户口本、走政审环节了。
这个方案并不是李白的异想天开。
在古代,因才华或名声被帝王赏识并越级提拔的成功者一抓一大把。比如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在封禅泰山的路上曾两次派专人“恭请”方士张果入宫,还差一点把妹妹玉真公主嫁给他。只不过张果一心修道,既不想当官,也不想结婚,这事才没办成。但玄宗还是下旨封张果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赐号玄通先生。
这个张果,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里的那个张果老。
除了这些神神道道的宗教人士,读书人中也有不经过考试就被皇帝相中的案例。比如精通《老子》的尹愔、文字双优的李邕、博古通今的吕向,他们都是和李白同时代的人,也都是没经过考试就被直接授予了官职。
所以对自身才华足够自信的李白,认为只要有足够大的流量、足够高的关注度,就必然能引起皇帝的兴趣,进而获得入仕的资格。
现在你能明白他为啥从小爱看课外书,还对赵蕤的《长短经》特别有兴趣了吧?因为这才符合李白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
- 上一篇:诗仙李白,一辈子都没进过考场
- 下一篇:金庸:一个贯通古今中外“读书人”